高高扎起的马尾辫,标准的普通话,娴熟的藏语,初见德吉央宗(简称:德央)就像刚从学校毕业没多久的小姑娘,很难把她同村党支部书记联系起来。然而,当问及白堆村的人口、耕地、人均收入、村里的发展思路等情况时,德央却侃侃而谈,了若指掌。
2010年,23岁的德央从437ccm必赢国际毕业后,通过招考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刚到村里时,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议论:“恐怕待不了一个月!”“城里孩子也能吃这个苦?”面对质疑,德央并没有辩解,而是暗下决心:定要干出个样子来证明自己。
耐心宣讲惠民政策,让群众明白是个什么事
2010年上任伊始,德央便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不到一个月,她几乎把全村情况摸了个透。她的笔记本上工整地写着三句话:在群众最“盼”处出实招!在群众最“想”处见行动!在群众最“急”处抓整改!
到村不久,德央便赶上了白堆村实施“安居工程提升改造及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涉及每家每户,事务庞杂而琐碎。“刚开始,不管我怎么讲,他们都无法理解。这令我非常困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德央说,但她并没有放弃。
在三个多月时间里,她总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她每天到村民家,跟他们同吃同住,与村民吃糌粑、喝酥油茶,有时候还跟村民们喝上几碗青稞酒。就这样,挨家挨户耐心地讲解工程,宣传政策。德央说:“我是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让村民了解惠民政策,明白是个什么事儿,是我的责任。虽然有时候嗓子哑了,两腿像铅一样沉,但是渐渐得到村民们的信任和理解,我特有成就感。”
虽然离家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她却常年待在村里,用她的话说“我的责任重大,既是驻村工作队成员,也是村党支部成员,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我放心不下”。现在,她完全适应了农村的生活,开拖拉机、骑摩托车都不在话下。低保户、藏族老阿妈边巴说:“德央就像我的亲女儿。”由于腿脚不便,她把身份证和存折交给德央到县农行取钱,交还时数都不数。“她做事我放心!”边巴老人说。
察民情、跑项目、拉资金,带领乡亲奔上致富路
白堆村地处拉萨河下游,地少山多。村民主要靠种植青稞、油菜为生,收入单一,生活贫困。德央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德央跑项目、拉资金,成立村级农机合作社,使白堆村成为拉萨市首个机械化耕作的村子,不仅村里土地的耕、播、收全部实现机械化,还可跨村作业挣钱。同时她还推广青稞新品种“藏青2000”、调整结构种植玛咖、推广藏鸡养殖等项目。
如今,白堆村家家都住上了二层藏式小楼,村容整洁,还建起文化室、健身广场等。白堆村从昔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家富、村美、人和”的先进村。人均年收入由德央进村前的6000元增长到目前的1万元,比全自治区平均水平多出近3000元。
德央以自己的实干、耐心,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肯定和称赞。问起这5年的工作感受,德央颇有感触地说:“当村干部,有汗水,有辛苦,有泪水,但更多的是欣慰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