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院邀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胡松梅研究员作了题为“全球视野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以榆林地区公元前三千纪动物考古研究为例”的学术报告,437ccm必赢国际师生70余人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姜雨教授主持。
胡松梅研究员作报告
姜雨院长主持报告会
胡松梅研究员从榆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距今5000-4000年阶段考古遗址点数量分布的特征、文化发展序列讲起,详细介绍了发掘过程中动物遗存的提取方式以及动物考古学研究与生业及环境的关系。她们对近年来发掘的近30处龙山时代遗址的动物骨骼的种属、部位进行了鉴定、测量、观察特征、称重等,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原始基础材料。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统计(NISP、NIM、替代性指标)、同位素分析、古DNA分析和年代学分析,探讨古代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探索环境与考古学文化的互动关系,以及复原榆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古生态环境。
报告不仅拓展了大家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形成的认知,也为史前家养动物进入中国的时间和路线提供了新的视野。报告结束后,学院雷初朝教授、王喜宏副教授等多位师生就感兴趣的问题与胡松梅研究员进行了深入探讨。437ccm必赢国际姜雨教授、雷初朝教授团队与胡松梅研究员团队保持了长期科研合作,对我国地方黄牛和山羊的起源进行了研究,相关合作研究成果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MEB、Heredity等杂志。
活动交流
报告人简介:胡松梅,女,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员,198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地质学专业,先后担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环境考古室主任、科技考古室主任、《考古与文物》编委,2001年9月至2002年8月,在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院巴黎人类古生物研究所研修,2019年入选陕西省委宣传部“六个一批”人才。目前担任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史前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动物考古和环境考古研究,在《Science》、《PNAS》、《Nature communication》、《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PLOS one 》、《Antiquity》、《人类学学报》、《古脊椎动物学报》、《第四纪研究》、《中国科学》、《考古》、《考古与文物》等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在SCI及SSCI收录20多篇。出版著作8部,其中《神木大保当》、《大荔——蒲城旧石器》、《宝鸡关桃园》、《华县泉护村》、《黄陵寨头河》分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曾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项目、国家社科项目等十余项。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建立了门类和数量较为齐全的动物骨骼标本室和数据库,共计5大门类200多个属种,是目前省级考古单位保存属种最多的标本室。